男,1954 年生,内蒙古赤峰人,文学博士 ,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主任。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,1999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,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创新拔尖人才,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。主要社会兼职有: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,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,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五”规划文学艺术学科专家评审组副组长(2001年1月起)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(2000年起)。
论著:
《两汉诗歌研究》,台北文津出版社,1993 年。
《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》,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3。
《燃起智慧的火种——中国古代教育》,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 年。
《汉代诗歌史论》,吉林教育出版社,1995 年。
《 20 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》(与杨树增合著)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7 年。
《先秦君子风范》,东方出版社, 1999 年。
《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》(第一作者),华文出版社,2002 年。
《〈诗经〉与楚辞》(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),第二作者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 年。
《周汉诗歌综论》,学苑出版社,2002 年。
《中国古代歌诗研究-从〈诗经〉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》,第一作者,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5 年。
《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2年。
编著:
《先秦大文学史》,副主编,吉林大学出版社,1993 年。
《两汉大文学史》,参编,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。
《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》(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试验教材),第二主编,中华书局 2003 年。
《中国文学通论·先秦两汉卷》,主编,辽宁人民出版社, 2004 年。
《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》,主编,学苑出版社,2005 年 。
论文:
《重论汉武帝“立乐府”的文学艺术史意义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 2001 年第 5 期。
《 20 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》,《文学遗产》, 2002 年第 1 期。
《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化》,《文艺报·文学周刊》, 2002 年 1 月 29 日。
《深化先秦文学研究》,《光明日报》 2002 年 2 月 6 日。
《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及从艺人员构成情况的文献考察》,《中国诗歌研究》第 1 辑,中华书局 2002 年 6 月出版。
《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》,《文艺研究》 2002 年第 4 期。
《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 2002 年第 5 期。
《汉鼓吹铙十八曲研究》,《文史》, 2002 年第四辑。
A Study on the Nineteen Sacrificial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( 《汉郊祀歌十九章研究》 ) ,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.1 , 2002 。
《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――从〈中国历史文学史〉说开去》,《江汉论坛》 2002 年第 11 期。
《西汉贵族乐府考论》,中国古典文学献学(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信息研究中心、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),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, 2003 年 3 月出版。
The Highbrow Music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《 The Boudoir Poetry of Peaceful Age 》(《汉初贵族乐府与〈安世房中歌研究〉》) ,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.2 , 2003 。
《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的理论思考》,《中国诗歌研究》, 2003 年第 2 辑。
《中国古代最早反映陇西风情的诗篇》,《文史知识》, 2003 年第 10 期。
《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 2004 年第 1 期。
《古代歌诗的艺术“生产”》,《人民政协报》, 2004 年 4 月 19 日。
《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 2004 年第 4 期。
《 20 世纪〈诗经〉研究的几个问题》,《光明日报》, 2005 年 2 月 28 日第 6 版。
《略论〈诗经〉乐歌的生产、消费与配乐问题》,《北方论丛》 2005 年第 1 期。
《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 2005 年第 2 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(英文版) 2005 年第 2 期,《新华文摘》 2005 年第 10 期。
《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》,《江海学刊》 2005 年第 3 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 2005 年第 4 期。
《 20 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 2005 年第 4 期
《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》,《文学评论》 2005 年第 5 期。
《乐歌传统与〈诗经〉的文体特征》,《学术研究》 2005 年第 9 期。

赵敏俐
TAG: 赵敏俐